|
||||||
|
||||||
|
东风涤荡千里,长风劲吹万钧。11月10日,由水电五局承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布尔津县65万千瓦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,为中国电建在西北清洁能源版图上刻下又一重要坐标,更为阿勒泰地区建成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注入了强劲动力。 把脚印变为根基 清晨的布尔津戈壁,寒风扑面,冻得人直打哆嗦。可工地上早已人来人往,忙碌非常。项目总工吴浩铭站在升压站边上,远远望着正在安装的最后一台风机,脸上露出平静的笑容。“去年九月开工到现在,整整十四个月。大家都说这任务不可能完成,我们却咬着牙把它做成了。” 这片横亘在布尔津县城西南20千米的戈壁滩,海拔高程在650米至1200米之间,极端天气频发,一冷就是五个月,最冷时能达到零下二十度。浇筑混凝土、安装设备,每一样都格外艰难。 “真不容易。”吴浩铭回忆说。刚开始路都没有的时候,测量队的同事们每天天不亮就出发,背着干粮和水,在戈壁滩上一走就是一整天。“早上六点出门,晚上六点回来,整整走了半个月。”大家磨平了靴底,手生了冻疮,仍在测绘图上标出了风机点位的精准坐标。 负责土建的技术员肖正说起当时的情形:“设备运不进来,工期又不等人。我们只能跟天气抢时间。” 最紧张的是电缆一度供应不上。眼看就要停工,项目生产副经理段旺现二话不说,收拾行李就赶往乌鲁木齐的电缆厂。他天天守在厂里,跟进生产进度,反复跟负责人沟通,终于争取到了优先安排。同时又提前联系好运输车辆,确保电缆一下线就能立即发货。正是这样的努力,才让工程没有因为材料短缺而停下。 面对运输难度大、场地条件复杂等多重挑战,项目部科学优化吊装工艺与施工组织,合理统筹机械与人力配置,严格把控每一道作业流程。通过创新采用模块化施工方案,将大型设备分解成小部件运输,再在现场重新组装,极大地提高了效率。同时,针对极寒天气,项目团队将新型保温材料用于混凝土养护,有效解决了低温环境下的质量控制难题。 “我们的心与在雪地里踏出的脚印,早已和钢筋水泥一起,成为它最深的根基。” 把标准变为现实 “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,安全是施工的底线。”这是安全总监湛肖斌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,质量和安全不是口号,而是每一天、每一处都在坚守的原则。 走进升压站综合楼,可以看到每一面墙、每一根梁柱上都贴满了验收标签。每一张标签背后,都记录着施工中的各项数据和检查结果。“这些标签不仅是我们的工作成果,也是对业主和社会负责的承诺。”质检员指着一张验收单解释道,“比如模板定位,我们严格按照轴线控制点标定尺寸线,放样后还要复核,确保无误后再进入下一步工序。” 材料把关同样严格。所有进场的材料,都要经过几方共同验收,还得送到第三方机构检测,合格了才能用。驻站试验人员每天都会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检查,出站前还要进行塌落度检测,以确保混凝土质量符合要求。 在安全管理方面,面对多个作业面、多个工种同时施工的复杂局面,项目部把安全教育做到每一个人、每一个环节。操作手上岗前要再培训,现场作业前再教育;在标准化建设上,临建营地、钢筋加工厂、施工现场安全防护、集电线路基坑安全防护等严格遵守标准化建设要求;在高空作业中,配备了布控球实时监控系统,确保每一个高风险作业点都有视频记录,真正做到全程可追溯。 把长风变为明光 夕阳西下,金色的余晖洒在戈壁滩上,87台风机整齐排列,犹如一片银白色的森林,在微风中缓缓旋转,发出低沉而持续的声响,像这片土地均匀的呼吸。远处,几名工人正在调试设备,他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。一位老师傅站在风机下,仰头看了很久。我问他看什么,他笑了笑说:“就像看着自己孩子长大。”刚来时这里除了石头就是风,现在这些风机扎下了根,把荒凉的风变成了有用的电。他说,以后要是孙子问起来,他可以指着这片风机说,爷爷当年也在这里出过一份力。 据测算,该项目每年上网电量将约为13亿千瓦时,相当于节约标准煤39.43万吨,减排二氧化碳108.28万吨。这一数字背后,不仅是能源结构优化的具体体现,更是对国家“双碳”目标的积极响应。 这片风电场带来的,不止是清洁的电。建设的时候,很多当地人在这里找到了活干;现在运转了,还需要人维护、看守。小镇上的饭馆、商店,也比往年热闹了些。戈壁还是那片戈壁,但日子不一样了。 风继续吹着,叶片不停转着。它们记得那十四个月里的每一次早出晚归,每一双磨破的手套,每一个寒风中的身影。这些,都深深地留在了这里。 夕阳完全沉下去了,风机的轮廓在渐暗的天色中依然清晰。它们会一直在这里,与日月同兮,把戈壁的长风,变成芒芒明光。 |
||||||
|
【打印】
【关闭】
|
||||||
|
|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