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|
|
|||||
|
凡益之道,与时偕行。中国电建在践行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深耕海外业务的同时,着力解决民生痛点,积极践行社会责任。在澜湄流域的青山绿水间,中国电建用一个个扎根民心的民生工程,书写着“投资一地、造福一方”的责任答卷,让幸福之花在异国他乡绚烂绽放。 老挝琅勃拉邦的晨曦中,孟威县金龙村村民阿占拧开自家水龙头,清冽的泉水汩汩而出,她的脸上绽放出如占芭花般灿烂的笑容。这抹动人的笑意背后,是祖祖辈辈肩挑背扛取水场景的彻底终结,更是电建海投“十四五”期间海外履责的生动注脚。 以水为媒,架起民心之桥。南欧江梯级电站项目推进中,携手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、长江科学院等专业机构组建攻坚团队,实施“澜湄甘泉工程”,精准靶向当地饮水难题。从修建取水坝拦截洁净水源,到铺设输水管网延伸至村到户,再到建设储水设施保障供需稳定,一套“源头保障+过程输送+终端供给”的饮水解决方案落地生根,已为老挝琅勃拉邦、丰沙里两省20余个村庄打通“饮水生命线”,让数千村民告别“望水兴叹”的日子。 “以前要走两公里山路挑水,雨季路滑摔跤是常事,现在打开水龙头就有清水,种水稻也不怕缺水了!”阿占的朴实话语,道出了所有受益村民的心声。这股清泉水,不仅滋润了田间地头,更浸润了民心深处。 饮水问题解决了,发展之路也要打通。电建海投秉持“民生工程无小事”的理念,在推进饮水工程的同时,同步规划建设配套基础设施。12条总长超50公里的乡村道路蜿蜒山间,让山里的咖啡豆、稻谷等农产品顺利运出大山,变成村民口袋里的“真金白银”;尊重当地民俗文化修缮的寺庙焕然一新,香火更旺的背后,是文化交流的深度融合。从“解渴”到“增收”再到“暖心”,责任担当层层递进,幸福图景愈发清晰。 如果说南欧江的清泉滋润了老挝村民的心田,那么柬埔寨甘再河上的碧波,则映照出生态与民生共生的美好画卷。甘再水电站两岸,青山如黛、绿水含情,芳草茵茵间翠鸟嬉戏,清澈河水中鱼翔浅底,俨然一幅“江南水乡图”。在这里,社会责任早已不是选择题,而是融入项目运营的必答题,成为电站最亮眼、最响亮的“金字名片”。 这份名片,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。柬埔寨工业、科学、技术、创新部专门向甘再项目签发感谢状,盛赞项目建设的取水坝“有效阻挡海水倒灌,高效存蓄淡水资源”,更肯定其“为柬埔寨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”。这份来自国家层面的赞誉,恰如甘再河的流水,细腻而坚定地滋养着中柬合作的“责任良田”。 这份认可的背后,是“生态优先”理念的坚定践行。取水坝设计之初,中国电建工程师便将降低生态影响作为首要考量,经过多轮方案优化,创新采用“U形曲线坝体+仿生鱼道”设计。这一方案不仅为流域内鱼类开辟了安全洄游通道,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,更确保枯水季节下游河道维持最小5立方米/秒的生态流量,既保障了流域生态平衡,又为沿岸农田灌溉提供了稳定水源,实现了“工程效益、生态效益、民生效益”的三者统一。 一组组数据,见证着责任担当的厚度:甘再水电站累计向柬埔寨电网输送超56亿千瓦时绿色能源,点亮了千家万户的灯火;累计投入200余万美元环保资金,投放20万尾鱼苗恢复水生生态,植树造林1万余株筑牢绿色屏障。绿色电能持续输出,生态屏障不断筑牢,民心纽带愈发紧密,甘再河上的碧波正清晰倒映着中柬“心联通、情相融”的时代图景。 从老挝南欧江的“生命之水”到柬埔寨甘再河的“生态之波”,中国电建的海外履责实践始终坚守以民生需求为导向,以生态保护为底线,让工程项目真正成为惠民工程、连心工程。这不仅是中国电建“走出去”的责任自觉,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,唯有把“幸福工程”建在民心深处,才能让合作之花常开不败,让责任之光温暖四方。 |
|||||
|
【打印】
【关闭】
|
|||||
|
|

